作為第三代新興光伏技術,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近10年來能量轉換效率突飛猛進,經(jīng)國際權威機構認證的效率高達25.5%,已接近單晶硅太陽能電池(26.7%)。憑借成本低廉、制備工藝相對簡單、可柔性化、弱光可發(fā)電等諸多優(yōu)點,PSCs在光伏領域展現(xiàn)出了巨大應用前景,其發(fā)展受到各國學者和產業(yè)界的廣泛關注。當前,PSCs長期穩(wěn)定性以及貴金屬電極材料產生的成本問題仍然是阻礙PSCs大規(guī)模應用的主要障礙。PSCs目前廣泛使用的Au/Ag等貴金屬電極除了價格昂貴外,還存在易與鈣鈦礦中的鹵素離子發(fā)生化學反應、進而被腐蝕的問題,降低了電池的長期穩(wěn)定性。以廉價的碳電極取代貴金屬電極是提升PSCs穩(wěn)定性并降低成本的有效策略,然而由于界面接觸、能級失配和電荷傳輸動力學遲緩等問題,碳基PSCs能量轉換效率一直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絕大多數(shù)都不超過18%)。如何提升碳基PSCs能量轉換效率,是本領域亟待破解的難題之一。圖1 Ti1-rGO的制備示意圖及其形貌結構表征近日,我?;W院化學系史彥濤教授團隊聯(lián)合瑞士洛桑聯(lián)邦理工Michael Gr?tzel教授團隊及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朱超研究員,創(chuàng)新性地利用碳基負載金屬單原子電極材料Ti1/rGO,并結合一種更為先進的器件結構,有效調控了碳基C-PSCs光生載流子界面轉移/傳輸動力學,大幅減少了能量損失。以此為基礎制備的新型碳基PSCs能量轉換效率高達21.6%,遠高于本領域先前報道器件性能(絕大多數(shù)<18%)。更加可喜的是,未封裝器件在25℃和60℃分別連續(xù)照射工作1300 h(氮氣保護,1 sun)后,能量轉換效率依然保持初始值的98%和95%,展現(xiàn)出了優(yōu)異的穩(wěn)定性。圖2 Ti1-rGO基C-PSCs的光電特性及穩(wěn)定性本項研究為進一步推進PSCs產業(yè)化提供了重要思路,其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首次將結構明確的單原子材料(SAMs)應用于全固態(tài)光電器件領域。研究結果表明,當單原子Ti通過特定化學結構負載于還原氧化石墨烯(rGO)時,rGO的電子結構發(fā)生顯著變化,引起費米能級下降和功函數(shù)增大,使得Ti1/rGO與空穴傳輸層的能級更加匹配,有利于界面電荷轉移。其意義在于,不僅發(fā)展了一種調控碳材料電學特性的先進方法,同時深化了對碳材料化學結構與電學性能之間構-效關系的理解,更加拓展了SAMs的應用領域。其次,本項研究中所采用的器件結構為疊合式碳基PSCs,是一種可實現(xiàn)模塊化制備和組裝的新型光伏器件,能夠完全不依賴真空沉積技術,且可以使用廉價的電極材料,大幅降低了光伏器件設備和材料成本。更重要的是,這種新型器件結構實現(xiàn)了光生電荷縱向提取和橫向傳輸過程的解耦,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tǒng)碳基PSCs器件電荷轉移動力學能量損失過大的問題。研究成果以“Ti1–graphene single-atom material for improved energy level alignment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為題發(fā)表于能源領域知名期刊Nature Energy。該研究工作由校內外多個課題組共同完成,我校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單位,我校博士生張春陽為共同一作(排名第一)。本項研究的參與單位包括洛桑聯(lián)邦理工學院、東南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廈門大學、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本項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興遼英才計劃”項目、大連市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遼寧省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fā)展資金等資助。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1-00944-0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