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紐約大學、比薩大學等的一群研究人員進行了一次相當基礎的研究,他們使用3D打印技術制造出了各種具有彈性屬性的3D微結構,對其進行了比較研究。參與該研究的人員包括Julian Panetta、Qingnan Zhou、Luigi Malomo、Nico Pietroni、Paolo Cignoni和Denis Zorin。
該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使用同樣材料3D打印的不同紋理結構,其彈性變動范圍非常大。其中最軟的結構要比最硬的結構軟上1000倍。這就為未來的設計師們帶來了很大的空間,使得他們能夠設計出特別的結構以滿足特定的需要,比如可以用于建筑設計,制造出既能承受足夠的負載不斷裂,而又能具有一定的彈性的建筑結構。
在研究這些微結構時,科學家能夠創(chuàng)造出一些形式,它們不僅美觀,而且有趣的是,這些3D打印的材料是由一些平鋪的立方圖案構成的,但是卻比其他的結構軟得多,而且在3D打印時不需要任何支撐。
“使用一種拓撲加形狀優(yōu)化的組合式搜索,我們在一個相當大的范圍內對由線條組成的、對稱的3D花紋進行了搜索,獲得了一小組類似的結構。”研究團隊稱,“這些結構只需要一臺單材料的3D打印機就可以打印出來,不需要設置內部支撐,可用于制造具有特定機械行為的對象”。
這其中的關鍵是找出如何將這些機械行為用于現(xiàn)實世界,使其具有一定的功用。這些材料在被施以不同類型的壓力時會發(fā)生變形。有些結構表現(xiàn)出來的彈性讓人吃驚。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