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電子加工新聞

從CRT到激光:電視產(chǎn)業(yè)各類技術發(fā)展歷程淺析

星之球科技 來源:PChom2014-11-14 我要評論(0 )   

人類獲得的信息70-90%來源于視覺系統(tǒng),這也是電影問世之初觀影者甚至都分不清影像與現(xiàn)實的重要原因。 CRT電視 后來電視(參數(shù) 圖片 文章)的出現(xiàn)進一步滿足了人們的需求,...

    人類獲得的信息70-90%來源于視覺系統(tǒng),這也是電影問世之初觀影者甚至都分不清影像與現(xiàn)實的重要原因。

    CRT電視

    后來電視(參數(shù) 圖片 文章)的出現(xiàn)進一步滿足了人們的需求,1958年中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誕生以來,“小巧”的CRT電視機開始逐漸普及。后來技術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彩色CRT電視機。當然無論是黑白還是彩色,它們都屬于第一代顯示技術。

  LCD電視

  技術總是不斷進步的,液晶顯示,簡稱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出現(xiàn)代替CRT成為主流。與傳統(tǒng)CRT相比,液晶顯示器內部不存在象CRT那樣的高壓元器件,所以其不至于出現(xiàn)由于高壓導致的x射線超標的情況,輻射指標普遍比CRT要低一些。CRT顯示器往往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幾何失真,線性失真情況在液晶顯示器上也不復存在。

 

    等離子電視

  值得一提的是,液晶顯示技術普及的過程中另一種技術——等離子,也曾經(jīng)輝煌一時。本月,繼松下、三星、LG放棄等離子電視之后,最新消息稱長虹宣布將等離子業(yè)務轉讓出去,標志著等離子電視產(chǎn)品的徹底失敗。

 

OLED電視

  技術總是不斷革新的,OLED由于同時具備自發(fā)光,不需背光源、對比度高、厚度薄、視角廣、反應速度快、可用于撓曲性面板、使用溫度范圍廣、構造及制程較簡單等優(yōu)異之特性,被認為是下一代的平面顯示器新興應用技術。2012年6月為趕超韓系廠商,索尼、松下結成OLED技術聯(lián)盟,然而OLED在良品率、大尺寸上遲遲沒有突破,成立僅一年半的OLED技術聯(lián)盟在今年1月宣告結束。

  OLED會不會步等離子技術的后塵,這個目前難下定論。但是我們可以清楚的發(fā)現(xiàn),激光電視技術正“卷土重來”。說它卷土重來是因為激光電視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早在2003年,中國就推出了激光原理的樣機,06年至07年,三菱、索尼等電子巨頭也相繼推出了激光電視樣機。但是原有的技術路徑設計導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激光電視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2012年LG、環(huán)球華影等公司探索出冷激光通過激發(fā)熒光粉轉換投射成像技術,一舉解決了激光電視成本過高和激光高溫灼燒熒屏的問題。到2013年第三季度,激光電視一夜之間重返“戰(zhàn)場”。目前,海信、億思達、環(huán)球華影、中視中科、LG等公司正積極投身激光電視市場。 

    激光電視

  顧名思義,激光電視是用彩色激光電視顯示器代替彩色顯像管的電視。它利用半導體泵浦固態(tài)激光工作物質,產(chǎn)生紅、綠、藍三種波長的連續(xù)激光作為彩色激光電視的光源,通過電視信號控制三基色激光掃描圖像。激光電視的色域覆蓋率理論上可以高達人眼色域范圍的90%以上。這比目前LED電視最高的62%色域覆蓋率又提高了一個檔次。

  色域覆蓋率的提高,不僅可以使整個電視畫面看起來更加真實、有層次感、通透的感覺,同時畫面的清晰度也會隨著色彩飽和度的提高有較大幅度的提升。由于采用激光作為電視的背光源,激光電視可以做的更薄,而且相比于普通的投影機,激光電視采用超短焦鏡頭,能在不到半米的距離投射100英寸的大屏幕,非常適合家庭使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wǎng)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wǎng)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wǎng)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wǎng)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wǎng)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