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南路諸多樓宇建筑中,位于人民南路4段的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并不起眼”。
然而,這個“低調”的科研機構,在扎根成都50余年發(fā)展的時間里,其在激光技術領域的成績單,卻全然“不低調”——它是國內最早從事軍用激光技術研究和光電武器裝備生產的科研型事業(yè)單位,曾創(chuàng)造了中國激光史上“六個第一”。
而今天,我們關注的,并不全是這些“光環(huán)”,而是一個“90%”的數字——在這里,“軍轉民”成功轉化的項目不勝枚舉,在“技術”與“市場”之間,這樣一個“主攻”科研的研究所,找到了實驗室向生產線邁進的通達之路??蒲惺?ldquo;主業(yè)”,而轉化,同樣能夠并行不悖。
“90%”的實驗室轉化成果,走向了成都的生產線。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在這里,不是一句話,而是我們視野所及的現(xiàn)實。
創(chuàng)新成都科技名片
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創(chuàng)建于1958年,是中國兵器工業(yè)集團公司唯一專業(yè)從事激光光電領域的研究和生產機構,是中國激光行業(yè)協(xié)會理事長單位,是我國率先從事軍用激光技術研究的專業(yè)研究所,曾創(chuàng)造了中國激光史上的“六項第一”,是我國激光技術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目前該所在職職工1000余人,其中專業(yè)技術人員800余人,30%以上擁有碩士以上學歷,國家“千人計劃專家”3人,3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目前該所承擔了我國國防領域武器裝備中大部分的激光產品及系統(tǒng)的研制及生產任務。是我國激光光電領域唯一具備從源頭的基礎材料、基礎器件、核心部件、激光器到應用整機直至系統(tǒng)全技術鏈和產品鏈的完整研發(fā)和生產能力的綜合性科研生產機構。
50余年來,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先后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4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70余項,省部級鑒定成果300余項,30多項科研成果轉移工廠形成激光產業(yè)群體。
產學研成都數覽
——從科研院所“孵化”出來,并在深交所成功上市的蓉企衛(wèi)士通信息產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為國內首家專業(yè)從事信息安全的股份制企業(yè),被稱為中國“信息安全第一股”。如今已發(fā)展成為擁有三大類產品體系、近 20個產品族類、100余個產品/系統(tǒng)的國內最大信息安全產品供應商。
——西南交大旗下的“交大光芒”參與承擔的“高速鐵路供電綜合監(jiān)控技術與裝備”項目成功轉化,摘得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省農科院土肥所、國家食用菌產業(yè)技術體系成都綜合試驗站歷時數年研發(fā)成功的羊肚菌人工高效栽培技術在蓉轉化成功,金堂縣趙家鎮(zhèn)種植面積已達到500畝規(guī)模。
院校實驗間
去年,“玉兔”號月球車成功降落月球,其搭載的硅雪崩光電探測器如“眼睛”一般指引著“玉兔”號的前進
不久后,警察通過智能識別監(jiān)控系統(tǒng),在茫茫人海中自動識別鎖定犯罪嫌疑人
多項發(fā)明斬獲
中國科技界“奧斯卡”
以上兩項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的技術均出自于一棟“其貌不揚”的樓房內,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的激光探測器實驗室便坐落于此,但是提及這個實驗室,國內外無不驚嘆。經過40余年的潛心研究和發(fā)展,實驗室眾多科研成果奠定了我國在該技術領域的國際地位,其中多項發(fā)明還斬獲了具有中國科技界“奧斯卡”之稱的國家發(fā)明一等獎以及國家科技進步獎。
雪崩光電探測器
從“廁所”飛出的國際領先成果
走進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激光探測器實驗室的院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棟小樓和茂盛的苗木,從外表看,其貌不揚,但是當記者走進樓房,卻發(fā)現(xiàn)因實驗室坐落這里而“別有洞天”。
進入實驗室之前,需要換上專業(yè)的無塵服,經過風淋室的凈化除塵,才能進入實驗室里面。“馬路上的無塵級別是百萬級,這里要求萬級,為馬路上的百分之一。”實驗室主任蘇潔梅介紹說,這么高的要求其目的是為了保證環(huán)境潔凈度和試驗的準確性。“如果不在無塵實驗室,一顆灰塵落到電硅元器件線條上,該器件就有可能報廢。”
走進實驗室內部,各個試驗間設備運行、燈火通明,科研人員正在試驗間內緊張有序地忙碌著。“經過40余年的發(fā)展,激光探測器實驗室已成為國內相關領域的翹楚,特別是實驗室首先研制成功硅光電二極管激光探測器,至今為止也是全世界能用此技術開發(fā)、生產雪崩光電探測器的極少數單位之一。”回想起實驗室的發(fā)展歷程,蘇潔梅頗有感觸。
“雪崩光電探測器的研發(fā)可以說是從‘廁所’里飛出的成果。”她解釋,上世紀70年代,實驗室啟動了對雪崩光電探測器的研究實驗,但由于當時條件有限,缺少場地,科研人員便找了兩間廁所拼成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就是憑著“不服輸”的精神和毅力,九年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探測器終于被研制出來。目前的探測器品種不斷豐富、性能大幅提升,填補了國內該領域一個又一個的空白。
如今,實驗室由當初的8名技術人員發(fā)展到130多名各類技術專家,實驗室先后承擔了國家20多項重大科研項目,多項發(fā)明獲得了具有中國科技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國家發(fā)明一等獎以及國家科技進步獎,目前正承擔著多項國家“核高基”重大專項任務。
硅雪崩光電探測器
“玉兔”號月球漫步自由行走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如今,實驗室是國內唯一一家能生產硅雪崩光電探測器單位,也是少數世界上擁有該項技術的單位。”蘇潔梅表示,該項技術也被廣泛應用到我國航空航天領域,嫦娥1號、2號、3號都應用了該項技術。“而去年12月降落于月球的‘玉兔’號月球車,便使用了該探測器件,其作用就是充當‘玉兔’號的‘眼睛’。”蘇潔梅解釋說,該探測器首先對光線進行接收采集,然后轉化成電信號,后臺元器件再對電信號進行分析,使“玉兔”號能“看見”外界的景象,行走中避免撞到障礙物。“我們還對雪崩光電探測器進行了老化試驗,在高溫通電環(huán)境下進行工作穩(wěn)定性檢測,經過3000個小時的檢測器件也沒損壞,由此推斷出,該器件的壽命在200至300年。”蘇潔梅驕傲地說。
此外,實驗室自主研發(fā)的多象限探測器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在沒對該探測器進行研發(fā)之前,我國主要依賴于從國外進口,但是價格奇高。上世紀90年代初,實驗室開始著手該探測器的研發(fā),歷經10余年的努力,2004年終于研制成功,一舉打破國外企業(yè)長期壟斷的局面。“在未來,激光探測器實驗室還將滿足國防、航天和重大科研項目技術領域對高性能激光探測器的需求,依托現(xiàn)有科研技術儲備,緊密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研究新一代高靈敏、高精度激光探測器,努力形成國際領先的激光探測器科研水平,保障并促進我國激光技術的應用和發(fā)展。”蘇潔梅表示。#p#分頁標題#e#
激光監(jiān)控系統(tǒng)
茫茫人海“一眼鎖定”犯罪嫌疑人
“我國邊境線上,在茫茫夜色的掩護下,一群犯罪分子正準備悄無聲息的潛入,與此同時,在邊境線上的全天候智能監(jiān)控系統(tǒng)響起報警聲,短短數分鐘,邊防戰(zhàn)士便如神兵天降般出現(xiàn)在犯罪分子面前……”這一幕并不是電影片段,而是已成現(xiàn)實。在實驗室二樓,該所信安公司副總經理楊華向記者介紹了所研發(fā)的全天候智能監(jiān)控系統(tǒng),并介紹了他們所承擔的“十二五國家重大專項”國家陸地邊防信息化管控系統(tǒng)建設的任務情況。通過雷達預警、紅外成像、圖像處理、智能識別與跟蹤等技術,智能監(jiān)控系統(tǒng)可對可疑目標實現(xiàn)自動報警和識別,并融合先進的通訊指揮系統(tǒng)、實時態(tài)勢顯示系統(tǒng),快速處置警情,實現(xiàn)遼闊邊疆全天候的智能管控。
“與傳統(tǒng)的監(jiān)控系統(tǒng)相比,該系統(tǒng)具有監(jiān)控范圍廣、智能化水平高、高清晰成像、全天候、無人值守等特點,而其中的智能識別技術在民用安全防衛(wèi)領域更是有著廣闊的前景。比如警察要在茫茫人流中鎖定抓捕罪犯時,不用再四處奔波、蹲點守候,只需根據所獲取的犯罪嫌疑人照片、體貌特征等輸入監(jiān)控系統(tǒng)數據庫,通過高清成像、人臉識別等技術,便能在人流密集的車站、廣場等,自動捕獲鎖定犯罪嫌疑人,并實現(xiàn)自動報警,同時智能行為識別技術還可對可疑態(tài)勢進行提前預警。”
“與研仿國外技術成果不同,該項技術是我們耗費十余年時間,經過一次次試驗,自主研發(fā)出來的,該系統(tǒng)識別率高、智能化水平高,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目前正在幾個大城市進行試點應用。” 楊華表示,為了不讓研究成果躺在實驗室里睡大覺,正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根據客戶的需求,加緊推動向民用領域的應用步伐。
成都轉化線
每天,上海浦東機場的停機坪場內,運載行李、貨物的車輛,車來攘往,這些攢動的車輛,進場前都會經歷一次車輛底盤“X光”,而這項車輛底盤安全檢查系統(tǒng)技術,來自成都
關于iPhone6手機新材料及應用的猜想,一直吸引著全球“果粉”,而或用于iPhone6的藍寶石晶體手機面板,其實,在成都,已研制成功并已具備產業(yè)化標準
機場車輛底盤安檢系統(tǒng)
國內過半均是“成都造”
上面這些在成都“孵化”的項目,與民生息息相關,雖然它們涉及不同領域,但卻都“師出同門”——來自扎根成都56年的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作為國內最早從事軍用激光技術研究和光電武器裝備生產的科研型事業(yè)單位,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聽起來有些“不明覺厲”之感,然而,就是這個曾創(chuàng)造中國激光史“六個第一”的機構,其在“軍轉民”技術的成果產業(yè)化之路上,卻走得“風生水起”,其“軍轉民”技術產業(yè)化的項目,90%比例的成果,均落定在了成都。
車輛底盤安全排爆
-40℃—70℃均能“hold”住
搭乘飛機,乘客、行李都需要經過嚴格的安檢,那么,距離飛機最近、每天無數次穿梭于停機坪內的行李車、貨物車、加油車等,如何進行安全檢查?
從2008年起,在上海浦東機場,以及青島、昆明、烏魯木齊等地的停機坪車輛進出口地面上,出現(xiàn)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物件,這個能給經過車輛瞬時拍攝“X光”掃描的裝備,正是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的成都西物信安智能系統(tǒng)有限公司,歷時一年多“軍轉民”技術并產業(yè)化的“VS-UVSS-1車輛底盤安全檢查系統(tǒng)”。
在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停車場,進出閘口的地面上,鑲嵌了一塊四五十厘米的不起眼裝備,細看其構建,在兩排燈管中間,一個球形攝像裝置顯得尤為醒目……“就是這套系統(tǒng),車輛經過時,裝置會自動啟動,它相當于一個復印機,線性掃描的圖像會迅速傳到后臺,識別出底盤有異象,系統(tǒng)會自動預警。”昨日,“西物信安”總經理郭向東向記者現(xiàn)場演示,當一輛汽車緩緩駛入停車場時,兩排燈管自動亮起,球形成象裝置在悄無聲息間就對車輛底盤進行“X光”掃描,車尾剛經過完,底盤圖像就已經清晰傳送到檢測后臺,沒有增添任何環(huán)節(jié),最隱蔽的底盤監(jiān)測就已在悄然間完成。
記者了解到,這套歷時一年時間在蓉實現(xiàn)“軍轉民”技術轉化的系統(tǒng),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很高,在國內安裝了這套系統(tǒng)的機場占到了半壁河山以上,在國際市場,“成都造”已出口到伊拉克、巴基斯坦、摩洛哥、肯尼亞等國家和地區(qū)。
“訂單已經排滿了,生產線在加班加點地做。”提及這項成果轉化的項目,郭向東透露了這套“成都造”出類拔萃的本領——它不僅能確保在-40℃—70℃極寒極熱氣溫下輕松“上崗”,即便是泡在水池里,它也能如常作業(yè)。
然而,除了技術的領先之外,之所以這項成果能迅速產業(yè)化,還有兩個要素——找到市場訴求、降到可控價格。“做轉化不同于做研究,研究攻堅的前沿、關鍵技術,而轉化需要找到市場的風向標,除此之外,就是價格。”郭向東告訴記者,車輛底盤安全檢查系統(tǒng)是個典型的“軍轉民”技術,在對性能進行調配之后,其產業(yè)化的價格,僅相當于轉化前的20%—30%,“做研究和做市場是兩套體系,而成果轉化,就是在兩套體系之間,找到平衡的支點。”
角逐智能手機下一代面板
“成都造”有望殺出黑馬
激光晶體,一個“很科研”的名詞。然而,關于這個名詞延伸開來的激光應用,其領域可謂包羅萬象。從通信容量大、傳輸距離遠的光纖通信,到橋梁建筑測距的激光測距;從激光矯視、美容等激光醫(yī)療應用,到“3D”打印制造設備、到汽車生產的激光切割、焊接……激光,似乎“無所不能”。
在電能轉化為光能并產生激光的過程,激光晶體是核心材料。而在我國乃至亞洲,規(guī)模最大的專業(yè)從事激光晶體材料研制的企業(yè),就在成都。這家名為“東駿激光”的高新技術企業(yè),其在YAG系列激光晶體研發(fā)、生產的規(guī)模,可謂國內翹楚,而其技術發(fā)源地,同樣來自于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的實驗室。
“可以說,‘東駿激光’就是為成果轉化而生。”成都東駿激光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周世斌告訴記者,從“軍轉民”的激光晶體產業(yè)化發(fā)端,眼下,企業(yè)的民品產品比例已占到總產量的80%,而其應用于固體激光器的激光晶體產品,已占據國內民用市場的半壁河山。
在產業(yè)化的生產線上,與YAG系列激光晶體及元器件并舉的項目,則是藍寶石晶體及元器件項目的產業(yè)化。
昨日,在藍寶石晶體生產線上,2100℃高溫下的“生長爐”里,藍寶石晶體正在緩緩生成,這是一個充滿想象的巨大市場,僅新一代智能手機面板應用、LED照明兩大市場“蛋糕”,就已足夠可觀。
“藍寶石的硬度,僅次于鉆石,如果鉆石硬度是‘10’的話,藍寶石可以達到‘9’。”周世斌分析,與此同時,透光指數高的特質,也讓它非常適合做手機等智能終端的面板材料。
蘋果手機一直是全球智能移動終端市場的風向標,而尚未問世的iPone6,其手機面板或將使用藍寶石晶體材料與工藝制作,而昨日,在“東駿激光”產品室里,基于藍寶石晶體的手機面板已“問世”,其厚度僅為0.7毫米。
“目前,我們的工藝已經可以做到8英寸,產品樣本已送達一些知名終端制造商,這個市場,我們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也是我們未來主攻的方向。”周世斌言辭間充滿篤定。角逐智能手機下一代面板的廣袤市場,“成都造”有望殺出一匹黑馬。
對話
破局
“墻內開花墻外香”
并非一朝之為也非一方之動
對于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黨委副書記劉雄而言,“成果轉化”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詞。
“我們所的成果轉化本地率,能到90%,也就是說,90%的科研成果,在成都本地走上了生產線。”然而,相較于這個“90%”,另一面,我們不容回避的,是在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本地轉化率較低,大部分最新成果轉化到了沿海城市的現(xiàn)狀。
“成果轉化難,是一個不新鮮的話題,也可以說是一個共性難題。要破解這個難題,那就得出新招,出實招。” 如何走出“墻內開花墻外香”困局?在劉雄看來,這并非一朝之為,也非一方之動能破題,站在政府層面,構建打破信息不對稱、渠道不暢通的“橋”,是首當其沖的事情,同時,應出臺相應引導政策,降低科技成果轉化風險;站在院所、高校層面,當改變“重研究,輕應用”的慣性思維, “酒香也怕巷子深”,院所、高校也要具有市場的眼睛,好的項目,要走出院門、校門去市場“吆喝”;而站在企業(yè)層面,“拿來主義”的觀念是不可行的,作為距離市場最近的一方,企業(yè)當發(fā)揮更大主動性,與院所、高校建立成果轉化的利益、風險共擔機制,真正“捆在一起”搞轉化,如此一來,成都豐富的科技資源才能更好地轉化為“生產力”,真正體現(xiàn)四個字——創(chuàng)新驅動。
劉雄透露,眼下,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正根據中國兵器工業(yè)集團的部署,計劃在蓉建設“中國(兵器)先進激光科技創(chuàng)新基地”,它也將成為國內先進激光技術的自主創(chuàng)新基地與軍民融合成果轉化的核心載體,“這是一次龐大的戰(zhàn)略布局,我們愿意作為排頭兵引領構建落戶成都的我國高端激光產業(yè)鏈。”
轉載請注明出處。